找到相关内容1359篇,用时10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略论楚山绍琦之“参究念佛”及其形成背景

    于是走向了参学的道路。《五灯会元续略》卷第三(记载:“后谒无际示以无字公案” ,这可以说是绍琦入道成就的转折点。  无际禅师,即无际明悟禅师,也称为无际悟本禅师。《续指月录》有传:  “东普无际...略论楚山绍琦之“参究念佛”及其形成背景   杨维中  摘 要:对于楚山绍琦禅师的研究,在华语佛学研究界基本是一个空白。本文对楚山禅法的总体特色、参究念佛、禅净合一的特点及其形成背景进行了...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61458909.html
  • 佛教伦理现代化重建课题试论

    主义的(panmoralistic儒家传统之间的根本分辨,即在于此(先锋:作者在这点看得很准啊。  ------------------------------------------------...》卷14、《有部毗奈耶》卷50、《四分律》卷35等处。《增一阿含经》卷1〈序品〉(《大正》二,页551解此偈之义云:“四阿含义,一偈之中尽具足诸佛之教及辟支佛、声闻之教。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戒具之...

    傅伟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82959062.html
  •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2

    解除受压迫的痛苦这一点是有共同之处的。”[5]毛泽东明确地肯定了佛教教义的解脱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消灭压迫制度、解除人民痛苦的宗旨有其共同的地方。毛泽东在1959年10月22日同班禅大师谈话时说,...把思想信仰与政治立场分开的观点;  (六 信教与不信教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在信仰的不同是比较次要的差异的观点,信仰要互相尊重的观点;  (七 信教与不信教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在政治和...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15159243.html
  • 宋代政府对于寺院的管理政策(2

    以 │ 寺志卷九 │ │ │ 四庄何时置已不详。 │ │ │ │(5福林庄、...──┼────────┤ │6.天竺│(1宰臣韩缜(1019-1097施浒墅庄田二十│ 寺志卷十 │ │寺(教院│ 顷。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21259266.html
  • 佛陀核心思想——拈花宗旨传入中国后的历史进程和影响(二)

    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才能使佛陀真面目深入人心,在中国大地大放异彩。  现探讨一下,为什么教下对宗门“相见如仇雠”,犹如永嘉《证道歌》所云:“闻说如来顿...“会昌以下的中国化主要是老庄化、玄学化”(同上《序》第八页。所谓中国化大致不出此三范畴。前者是吸收方法的问题,是属形式的中国化,不仅无妨,而且有助于佛教在中国的弘化。二者,达摩西来,“运斤挥刃,无...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52959475.html
  • 儒释道:纷争与融和

    天台宗、法相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  (二)道教勃兴   东汉末年后,佛教在社会的广泛流行也大大地刺激了中国原有的有神论思想的发展,佛教的传入如同催化剂,加快了道教产生的过程。据现有的材料,...例,促进三教调和。贞观十二年(七九六,德宗令儒官、和尚与道士讲论《南部新书》说:三教讲论的格式是‘初若矛盾相向,后类江海回归’,有了这个格式,三教之间的矛盾大体就可以调和了。  唐时,儒释道三教...

    胡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53159478.html
  • 中国隋唐时期的儒、释、道哲学

    有无(动静”之辩继续成为论争的中心,而“心物” 之辩也越来越突出了。唐中叶以后,柳宗元、刘禹锡在气一元论基础考察 “有无”,“动静”关系,对魏晋以来的“力命”之争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 隋唐时期在...。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 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摩诃止观》卷五一法 界即有十法界,十法界互具而显现为百法界。一界又有“十如是”,“还有 众生”、“...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83959622.html
  • 禅学反思

    深入“心”的深隐底层如来藏的功夫。禅定通途,即所谓“静虑”、“思惟修”(禅和“等持”、“境一性”(定,其实就是在第六意识思维做定的功夫的。这本是原始佛教之后小乘佛教所特别重视的,但是,小乘禅定“住...体现在曾经非常盛行的大乘论师无著菩萨的《金刚经七句义释论》:“《七句义》谈禅,殊于通常者有四:(一摄持散心(不重打坐,特提法门名不失道,意谓心从定出,须摄持一如在定,故于散心多作工夫。此即《金刚...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01859715.html
  • 心性本净之意义

      有慧根为见眷属(dassana-p.,   有意根为认识眷属(vijānana-p.,   有喜根为欢喜眷属(abhinandana-p.,   有命根为转起相续增眷属   (...。这裡将佛性、如来藏与本觉一同放在无自性的A栏中,佛性、真如、法界、如来藏等,这些圆满状态的常住不变之规范(norm, Sollen,不是具体的现象,而是形式的理法,所以并不是A、B、C栏的问题...

    水野弘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24159877.html
  • 白莲宗析论(1

    (毗奈耶室利协助及仁宗支持,使白莲宗恢复了合法地位(至大四年1311A.D.,道衍《诸善人咏》称誉为“中兴莲教”。又学者对“白莲宗”是否可称“白莲教”意见不一,尚无定论。(请参看杨讷<关于元代的...称呼带有宗派偏见,而白莲教是较为后出的叫法。只有白莲宗之称不只广泛出现于元代资料(如优昙<白莲宗书>及元武宗圣旨,且较为中性。  2. 如:中村元编/余万居译《中国佛教发展史》(,台北:天华出版...

    释印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44159972.html